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石雕彩繪體驗

今天是跟任樹龍老師約好要學習石頭彩繪的日子,大家都很期待喔!
非常感謝老師百忙中還抽空前來指導我們!

↑才走到門口已經感受到藝術家的氣息


↑印入眼簾的是滿桌的半成品


↑要開始囉!老師讓大家各挑一隻貓頭鷹!(彩繪前)



↑彩繪石頭的過程

↑吹乾就完成囉!

↑母女檔的貓頭鷹

↑非常開心及充實的一天,謝謝任樹龍老師!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澎湖藝術家呂石養先生~~~

恐龍


呂大師本名呂石養,石頭是石養的最愛,而賦予石頭生命則是石養一生最大的堅持,石養養石,而養石的結果也讓石養的生命更為輝煌,在未來的某一年的某一天,當呂大師走向朱大師的入世之途時,世人便很難了解,到底是石頭養石養,還是石養養石頭。


石龜雕像


天人湖的巨大石龜(當初在開挖天人湖時,發現有三顆大石頭無法移開,所以就請澎湖藝術家呂石養先生雕塑三座大石龜)

位置:澎湖風景管理處後面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澎湖文石藝品‧








老闆─石雕俠客─陳世文,擁有相當資深的雕刻經歷,擅長人物雕刻及動物雕刻,細膩的雕工刻法十分受到一般遊客及收藏家的喜愛。為澎湖知名雕刻家。從人像到動物雕刻,刀法自創,作品栩栩如生廣受好評,深獲各界喜愛及收藏。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任樹龍個人簡介





任樹龍 又號<澎湖陶兵>
1964年5月 出生於台中市
1983年 受陶藝家林善瑛啓蒙陶藝
1984年7月 考取國防管理學院後,即展開12年半的軍旅生涯,但仍念念不忘對藝術創作的執著
1995年元月 於澎防部服役期間,於建國藝文中心舉辦<陶藝三人展>
1996年 於縣立文化中心舉辦<陶藝聯展>
1996年至2002年 連續七年參加澎湖美術家聯展
1997年 少校退伍,即成立<澎湖陶兵工作室>,專業藝術創作
2007年3月 以<海底世界>等三件文石巧雕作品,應邀於澎湖水族館擺設
1997年6月 作品再見沙港等,應邀於澎湖風景區管理處擺設
1997年10月 台北國父紀念館聯展
1998年 應邀於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舉辦任樹龍塑個展
2002年 於澎湖縣文化局舉辦任樹龍創作個展
2003年於 自宅處附設專業陶藝教室近四十坪辦理陶藝教學
2003年5月 應邀於縣政府青青草原上創作大型石雕喜槳分享及迎風
現任 澎湖縣美術協會常務理事
澎湖縣雕塑學會常務監事
澎湖石友會總幹事
澎湖縣基督女青年會YWCA專任陶藝指導老師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陶兵藝文休閒館







「陶兵藝文休閒館」
位於澎湖最古老的中央街上,街內有四眼井、施工祠、摸乳巷與天后宮等古蹟與名勝,原本荒廢傾頹的老街,經過社區總體營造及重建後,已漸漸恢復昔日的繁華,並營造出另一種懷舊的思古幽情,店內的一切,不論是牆上的壁畫、地上的木板、牆上的木架、櫃檯前的展示櫃、漂流木作成的桌椅等……全是主人任樹龍一手打造出來的藝品展售休閒空間。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分組討論

第十四週 主題討論--澎湖石雕之美
第十五週 澎湖玩石大師--任樹龍
工作分配:力美(錄影編輯)、怡如(文字資料)、怡靚(照片資料)、冠寧(文字資料)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武聖殿傳說



憤怒的關公腳印

吉貝武聖殿第三次翻修時,必須先請神明移駕至觀音寺供奉,在廟方供請文衡聖帝離開座椅時,竟發現其座椅上有一個凹下去的腳印子,眾人為之震驚,因為以往從來沒有過這個腳印的痕跡‧
廟方特地從外地請神乩前來詢問原因,有一說法認為,先前要幫原本空著的神龕新雕一名新的孔明司神像,但是擲筊詢問結果神明並不同意,可是村民卻執意要雕刻新的神像,故惹怒了文衡聖帝,文衡聖帝以此腳印來表達不滿‧
另一說法則認為,因為文衡聖帝認為吉貝村居民不團結,派系分化嚴重,便以憤怒腳印來提醒‧


神尊鼻頭一粒汗

吉貝武聖殿的 關聖帝 君神尊,有一神奇之特徵;在神尊的鼻梁上冒出了類似「汗珠」之現象,自古迄今,經歷過了無數的粉面雕佛師,均無法去除衪鼻梁上的那點汗珠。
在很久以前的時代,吉貝武聖殿執事者,曾經將關帝爺捧請去唐山「粉面」,雕佛師看到這尊神尊與眾不同,就想魚目混珠將其調換,把吉貝武聖殿的神尊調換成另一尊。 當武聖殿執事者照約定的日子,要前去請回關帝爺神尊時的前一夜,有位鄉老夢見「關帝爺」鼻頭在流汗,當時他不當一回事,僅認為可能是時常眼見的關係,因而有此一夢。
隔日一夥人到了雕佛店時,夢見「關帝爺」鼻頭流汗的鄉老特別再察看一番,果然發覺有異,就向同行的執事者說:咱們的「帝祖(關帝爺)」鼻頭有一點汗,可是這尊並無如此象徵。一夥人即刻向雕佛師反應:你還給我們的這尊 關帝聖 君神尊非本殿之「帝祖」! 雕佛師回說:本來就是這一尊,怎麼可能不是這尊呢? 同行的眾執事異口同聲地說道:我們「帝祖」鼻頭有一點汗,你若不信,是否可任由我們在你的雕佛架上找尋咱帝祖,雕佛師一聽,即刻全身冒汗,直說我再去找看看,不多久的功夫,就將貨真價實的「關帝爺」捧請出來,交給吉貝武聖殿眾執事請回。

http://blog.yam.com/user/kapuasi.html

老街風華

在吉貝,每一年蓋的房子都要根據黃曆決定面向



觀光在二三十年前開始發展並興盛,當時的碼頭在東邊,這裡是遊客下船後往沙尾遊玩必經的街道。當時整條街道上人來人往,沿街的房子都做起觀光客的生意, 從海鮮特產到各式貝殼藝品,日常用品等等,這裡是當時全吉貝最熱鬧的街道,只要觀光客用到的全部都賣。


穿上水泥新衣的吉貝老屋


向老街的商店,觀光興盛的時候店裡的貨品一應俱全


隨著遊艇碼頭西移,觀光業帶動新聚落發展,熱鬧的街道隨之轉移到西邊。漸漸少有人走訪這條街道,雖然曾經為了振興老街,在牆壁上彩繪上許多 可愛的海底生物,但是老街仍然逐漸蕭條沒落,現在老街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



垃圾堆中昔日『特產店』的招牌




窗上點綴的小花是用貝殼做的


老街沒落,年輕人出走,年久失修的咾咕石厝,老屋花窗依舊努力點綴著老街

即使窗上的貝類裝飾早已斑駁,但那卻是祖先留給吉貝人珍貴的文化資產。

http://blog.yam.com/user/kapuasi.html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地名之旅


吉貝村

是白沙鄉的離島村落之一,在澎湖,凡是取"吉"這個字作地名,閩南話是指有貝琢與荒僻的地方

如望安鄉東"吉"島,白沙鄉"吉"貝島都是距離澎湖本島較遠的小島嶼,至於是否都有貝琢.

據調查澎湖不少島嶼都有貝琢.

自清朝時代至今吉貝這個地名都沒更改過!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吉貝~聽阿嬤說....

感謝怡靚可愛的阿嬤

由於此行決定臨時,找阿嬤聊聊也是踏上吉貝才想到的

去阿嬤家的時候阿嬤出去串門子了

我們直接跑到阿嬤朋友家找她

阿嬤在毫無準備下就這麼開錄了

意外造就了這段可愛的對話.....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吉貝的信仰古物

東鐘、西殼、龍喉、營頭為吉貝四種厭勝物相傳具避邪鎮煞,永保安康之功能。


東鐘、西殼石敢當

澎湖石敢當造型多為石碑或竹符,吉貝島上則有著兩個特殊造型的石敢當:一座為缽的形貌,另一個為木魚形狀的石敢當,分別立於碼頭東、西方位。
相傳早期吉貝嶼瘟疫肆虐相當嚴重,人民依菩薩指示在村內東方興建一座像石塔,以鐘為標誌,西方興建一座以「殼」為標誌,之後不僅吉貝合境平安、村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並繁榮發展,「東方龍馬壯山河」、「西境海雲輝日月」的聯句象徵這兩座石敢當對吉貝人的精神意義。

龍喉

龍喉上方之風水位置屬龍穴,早期許多居民將祖先葬於此。相傳神意指引下在汲水處設一龍喉淨化邪晦之氣,菜宅若引用溝中的水灌溉作物會交豐盛,因溝中的水相當清澈甘甜早期村人也時常取作飲用水。

而龍喉還有類似收驚的功能。例如家中若有小孩常生病、哭鬧等,村民便會帶著孩子祭拜龍頭,再讓小孩摸龍鼻,以祈求小孩能平安長大。

根據耆老的描述,龍鼻上兩側有龍眼及兩顆龍珠,靠近出 海的地方,也有兩顆直徑約一部機車大小的龍珠,在水泥覆蓋掉大部份的溝渠與建港之後,現均已不復見。

五營頭

中營 黃旗

東營 綠旗

西營 白旗


南營 紅旗

北營 黑旗
營頭,以顏色區分五行,擺於村落四方,用以鎮壓四方邪魅,八方惡靈,勿驚擾村莊安寧之意...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關於石滬之構造

澎湖可以填造石滬的石材只有玄武岩(烏石)、灘岩(白石)和團塊狀的微孔珊瑚礁岩(粗仔)三種,其他質輕易碎的岩石都只能做填補縫隙之用。


玄武岩(烏石)



灘岩(白石)



微孔珊瑚礁岩(粗仔)

玄武岩是多次火山運動後的結晶,因為硬度夠,大多用來做石滬的基底層。

玄武岩風化崩解的碎片和海底的動物遺骸固結形成灘岩與珊瑚蟲死後石化形成的珊瑚礁岩皆用來做石滬的中間層。

中間層的白石與粗仔較易被風化粉碎,其粉末成為天然石灰像黏著劑般,黏著底層黑石與黑石間,使其更為堅固。但也因風化速度快,必須每年修補。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關於石滬之小檔案





石滬的構造有哪些?
(1)滬房:圍成弧形的石牆。是魚群聚集的地方。
(2)伸腳:連接滬房的石牆。用來引導魚進入滬房。
(3)腳路:與陸地相連的伸腳。
(4)滬彎:伸腳最尾端向內彎的部分,引導魚往滬房游。
(5)滬門:滬房的入口。
(6)魚井:建在陸連伸腳頭,用來放魚和網的井。
(7)滬牙:為滬主的分區做用。

石滬

一.簡介

吉貝島不僅是北方的漁場,由於潮差方大,它擁有廣大的潮間帶,使得早期的先民體驗出利用潮差來捕魚的觀念,於是利用周邊的玄武岩與珊瑚礁,趁著每天退潮時堆砌石滬,用來捕魚。根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徵收「滬稅」 時,吉貝便擁有一口大滬、四口小滬,可見石滬的建造遠在清乾隆以前便有了。到了日據時代,吉貝地區的石滬已增加到八十八口左右,居全臺之冠。

二.建造

石滬的堆砌過程是長久,而且辛苦,更需要多人團結合作才能完成的。首先,將願意一起填滬 的人糾集,選定適當的填造地點,訂定嚴格的契約,選定吉日,才開始動工填造。由於填造並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必須利用天氣比較好的季節,才可填造,所以填一個石滬往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



三.外形

石滬建造的形狀,剛開始大都以半圓形為主,後來覺得不足需要,在滬內增加滬牙,增加漁獲量,但仍然有限,在人力足夠下,改建或新建成漁獲量較多有滬目的石滬。 四.名稱 石滬建造完成後,該給它一個名稱 ,而我們的老祖先往往依它的形狀或特徵來命名,如形狀像畚箕,就取名「畚箕滬仔」;石滬內有兩礁石像奶頭,就取名「奶頭滬仔」;整座石滬的玄武岩又粗又黑,就取「粗石」;滬深且可停靠船隻,取名「船仔頭」;很難到達,就取名「蹋仔」等。

四.技術

堆疊石滬需要技巧,滬石該如何疊才不會毀於潮汐的沖蝕,這可是專門的學問,石滬堆完之後,也要長期維護;如果不維護任由崩落,這個美麗的傳統文化,也許哪一天也會毀於潮汐之中。石滬看起來外型簡單,但做起來可是一件大工程,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堆砌石滬的石頭每個都重達1、20公斤,由附近的山上找尋適合的石材,運到現場,等到退潮才能下水工作,一天能工作的時間也不過4個小時,一群人共同做,這樣的堆疊石滬過程,花費的時間大約為5年。 也因為工程浩大,石滬很少屬於個人所有,大部分都是幾戶共有,甚至也有全村共有,若是全村共有,漁獲就歸村內的宮廟;昔日澎湖各村的自治制度相當成熟且有強而有力。
五.祭祀
拜石滬都在農曆的十月十日(水仙王生日)這天舉行,這天潮水約在十二時左右大退,在十點鐘左右就會把「菜湯飯」挑到自己所屬石滬邊的「滬厝仔」前面(南邊),陳列在地上然後燒香朝海面跪拜,祈求「石滬公」保佑海利大進、石滬豐收。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沙尾之美

版權所有: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
200尺的貝殼沙灘直挺挺地甩向島嶼南方的蔚藍海域,這片沙灘美景幾乎就等於吉貝的經濟命脈,沙灘上可賞落日、日出、亦可熬夜數星光。
「沙尾」就是地理學名稱的「沙嘴」地形,是透過「海流」和「風力」的作用,形成一條沿岸狀似尾巴、由北向南延伸的狹長沙灘,全長約700公尺、最寬處約200公尺,堪稱世界級的自然地景。
在地方期盼觀光發展的氣氛中、長期的默許下,先以承租沙尾附近的小塊土地,進而佔用沙尾的國有地,以既成事實,任由吉貝海上樂園經營。原租約在2004年到期,又延長到2007年。從此,「沙尾」從漁人的港口和綠蠵龜的棲地,變成遊客嬉戲玩水和尋求刺激的「海上樂園」。
由於吉貝的觀光長期缺乏總量管制和行為規範,致使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的破壞加速;近年(2002~2007)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積極規劃沙尾BOT開發案,卻引發諸多法律和環境問題的爭議,使吉貝嶼成為台灣社會矚目的環境教育案例。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吉貝小檔案




  • 名稱:吉貝古定名為嘉貝,因島嶼形狀宛如一枚美麗的螺貝漂浮在海面上,因此先民稱呼這個島嶼為嘉貝嶼,後期以諧音改名為吉貝。

  • 位置:吉貝與為澎湖北海中最大的有人島,吉貝島北方的目斗嶼則為澎湖最北的地標。吉貝島觀光發展甚早,1970年左右便以吉貝沙尾數千公尺沙灘的美景拓展觀光發展的能見度,時至今日,吉貝島成為澎湖各島嶼中觀光民宿密度、水上活動業者數量最高的地區,整個吉貝島住民絕多數仰賴觀光產業,僅少數還繼續從事漁業捕撈作業。

  • 平積:滿潮3k㎡。底潮7k㎡。

  • 人口:約1,600人。(在澎湖是滿大的聚落)

  • 交通:赤崁北海遊客服務中心碼頭搭乘交通船,或搭乘其他民營快艇約15分鐘可抵達吉貝島

  • 經濟:漁業、觀光。吉貝擁有廣大的潮間帶,近岸漁撈向來發達,石滬就有88口,居澎湖各村里之冠。1990年前後,隨着觀光業的興起,巡滬、踏浪、海釣、抱墩、浮潛、夜照抓螃蟹、沙灘海上活動......成為觀光客的最愛。